
為了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完成一張漸變構成作業,我出了三個題目:
(1)參照課本上漸變構成圖形,臨摹一張漸變構成;
(2)根據課本作業要求,用l/2等分遞減法設計漸變骨格,然后設計一基本代入,制作一張漸變構成;
(3)根據漸變定義,設計兩個形之間的漸變構成。學生可根據自己的特點,任選一題。這時候,每一個學生都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題目,因為是自己想做的,所以做起來就特別認真。出乎意料的是,好多學生選了第三題,這個題目曾是無錫輕工學院美術系招生考試的題目,多少高考學生被難倒,沒想到,初二的學生居然輕而易舉的做成了好多類似作品。有的把椅子變成了鴨子;有的把小丑變成了窗戶;有的把嘴巴變成了拱橋;還有的把蝴蝶變成了斑馬、飛機變成了小兔、房子變成了汽車等等。.讓我感到驚奇的是,一個平時看見畫畫就頭疼的男學生,竟把一個人變成了卡車等等。這些學生自己創作的作品,又在下一課--發射構成中激起了學生濃厚的興趣,創作出了一批有很強動感、具有強烈視覺效果和力動美感的作品。并且,這種激情一直影響到下一單元--標志設計和拎袋設計。
基本形的分解中,同形分解就是將圓、方、三角等基本形分解為若干形狀與大小都完全相同的單元。而且,分解好的形在組合時又可以創造出豐富、優美的新圖形。我把一個圓用十字平均分成四份展示在投影儀上,然后,分別移動一塊,兩塊,三塊,四塊,每移動一塊,學生們便在下面說著象氣球,象降落傘,象橄攬,象開放的花,象窗格等等。如果還是我一個人在講臺前繼續演示的話,學生仍然會象看魔術表演似的,只覺得有趣而不動腦筋。課堂上學生應占主導地位,教師應起好導向作用。于是,我就讓學生上臺來演示,當我提出你可以把它變成什么形時,一些大膽而又思維活躍的學生接二連三的走上講臺,在投影儀上拼出了各種各樣、形象各異的圖形,展示出了他們非凡的想象力與無窮的創造力。沒上講臺的學生也在不斷思考著、比劃著,所示圖形大都是他們平時所見的形象加以演變而來的。在這個過程中,他們還發現了一些雖然不象什么具體形,卻也很美觀的圖形,這就是抽象圖形,(如圖1中的第二幅圖片,就是由信用社的標記演變而來)被許多現代設計所應用。一些平時不喜歡畫畫的學生也在其他同學的啟發下,思考著,想象著。
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意識被激發后,他們就想動手操作了,這時候便可以進入本課的實踐操作部分訓練--矩形的自由分解與組合,這是本課的一個難點,要求是在矩形紙上,任意分解兩至三刀,分解的形要求有形狀及大小的對比,或具有點、線、面的關系,然后將分解的全部單位重新組合構成圖形。
同樣我用示范性的創作引起學生的好奇心!我準備了一個分割好的矩形圖例,然后在投影儀上分別演示組合的方法,移位--可分成平行移位和交錯移位;翻轉--可分成對稱翻轉和錯位翻轉。當每一次組合成形時,學生們感到非常驚奇,一張小小的紙片,分解后居然會變化出這么多的形象。好奇心激起強烈的創作欲望,他們渴望著自己也能創作出美麗的圖形。于是,一個個躍躍欲試,按照作業要求開始進行操作練習起來。